在全球化与文化多元交融的今天,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外语教育相结合,成为外语教育界关注的焦点。2024年12月3日下午,我国当代著名学者、翻译家、海南大学赵彦春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翻译经验,为琼台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师生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国学双语:中国教育史上的范式革命”的学术讲座。该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杨海燕副教授主持。
赵彦春教授,作为国学双语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其讲座不仅深入探讨了国学双语教学的重要性,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理念。这场讲座不仅为外国语学院的英语专业师生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术盛宴,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一个交流平台,以促进对国学双语教学及其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讲座开始,赵教授就提出,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如何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在国际文化话语权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是我们当代学人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紧接着,赵教授以趣味竞猜的方式进入正题。通过《明日歌》案例的展示,赵教授强调翻译中,“质量就是生命”。只有蕴含美的意识和节奏的译文,才是理想的译文;要做到“A=A”,即保证诗歌翻译时,要保证形式上是诗,内容具有文学性且风格如之。
之后赵教授以自己 “道德经”标题的翻译来阐释如何做到“A=A”,基于自己对语言结构的深刻理解,赵老师翻译为:The Word and the World。赵老师从两个方面来界定word的含义——etymology(词源)和cosmology(宇宙论)。从词源学角度来看,“word”一词的根本含义指向“生”或“生殖器官”。在中国哲学体系中,世界被视为通过话语来展现的实体,如“子曰”所体现的那样。而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存在类似的观点,即“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And God said, ‘Let there be light,’ and there was light”),这表明“word”自其最初便承载着生成(generate)、揭示(reveal)、言说(say)的内涵。而在宇宙论的框架下,无论是《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还是《圣经》(Bible)中的创世纪(Genesis),都证实了将“word”译为“道”的合理性。至于“world”,它与“word”同源,寓意着“由word而生”,即由道而生的世界,这与“德”的概念不谋而合。其后,赵教授通过《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及几首经典诗歌的英汉译文案例具体佐证以诗译诗的理念。
赵教授还结合“形美、意美、声美”三要素,对中国传统经典作品《悯农》进行了英文改编,将原本仅存在于文本之中的诗歌,转化为具有韵律动感的英文歌词,实现了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美感,为教师日后传播国学经典提供了良好的思路。最后,赵教授通过展示自己在国学经典传播方面的成就,激励在座的教师们运用自身力量,讲好中国故事,从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与国际交流。
讲座结束后,赵老师对师生们提出的关于范式革命是什么、生成性的翻译是否可取、西方有害的思想体系体现在哪、中国学者如何建立中国话语体系等问题做出了解答,师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赵彦春教授的“国学双语”讲座对于外国语学院的师生来说,不仅是一次学术上的启迪,更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它不仅有助于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也将推动琼台师范学院英语专业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