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成功举办“英语演讲与辩论”教学公开课
2025年3月7日下午,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在实D105开展了“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的教学公开课活动,主题是“公众演讲与克服舞台恐惧”。本次公开课由外籍教师Ani主讲,校级督导马玉蓉和展金梅、学院副院长杨海燕、英语系主任丰海利及10余位教师代表共同参与了教学观摩与课后研讨活动。Ani老师的示范课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聚焦如何克服舞台恐惧,通过互动讨论、真实案例分析与实践演练,构建了师生在互动交流中共建知识、提升演讲能力的良好课堂氛围,获得了听课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
课程亮点:逻辑递进设计与真实案例融合
Ani老师的教学设计遵循“概念理解(恐惧)→(恐惧)症状→(恐惧)原因→解决方案→实践应用”的清晰逻辑链,确保教学内容层层递进、连贯性强。教学以“公众演讲的文化影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结合中国文化背景反思自身的恐惧心理,激发学生的共情与课堂活动参与热情。随后,通过分析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在2005年金球奖演讲中的紧张表现及应对技巧,将理论概念与真实场景紧密结合。这一视频案例的引入不仅使抽象理论具象化,更大幅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与代入感。
在核心教学环节“Transforming Nervousness into Confidence”中,Ani老师系统阐述了将焦虑转化为自信的实践策略:强调持续积累公众演讲经验的重要性;重点示范了心理预演(visualization)技巧的应用,引导学生在演讲前通过具象化想象成功的场景强化心理建设。这些策略直指“从理论认知到行为改变”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了可迁移的自我训练方法。
在实践环节,学生分组模拟演讲场景,通过角色扮演(演讲者、观察员、计时员)进行即兴演练,并围绕肢体语言、眼神交流与语言流畅度展开同伴互评。Ani老师全程注重师生互动,以提问、引导代替单向讲授,鼓励学生从观察者与参与者的双重视角深化学习。
同行研讨:聚焦反馈优化与教学创新
课后评课环节中,校级督导马玉蓉老师肯定了Ani老师的教学框架设计,建议学期内轮换小组角色以促进学生多维能力发展;丰海利主任强调需加强“visualization”部分的实操指导(如心理预演训练)和教师评价、同伴互评的针对性。另有多位听课教师提出延长互评时间、引入标准化评价量表等建议,以提升反馈精准度。Ani老师结合反馈反思,表示未来将进一步优化教学活动设计,强化跨课程联动(如“英语演讲与辩论”与“英语语音”课程的结合),并细化策略支持,助力学生从“敢表达”转向“善表达”。
总结与展望
本次公开课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模式,提升了学生的演讲信心与实战能力。Ani老师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其逻辑性、互动性与实用性为外国语学院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了优秀范例。外国语学院将持续推动课堂实效性改革,为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化英语人才夯实基础。
附:教学设计框架
1. 理解“恐惧”及其文化因素:探讨“恐惧”的定义及文化对心理的塑造作用
2. 识别紧张症状:分析眼神回避、语速过快等常见表现
3. 剖析“恐惧”根源:从准备不足、评价焦虑等维度解析成因
4. 情绪转化策略:系统讲授经验积累法、心理预演法等建构自信的技巧
5. 案例观察与策略学习:通过迪卡普里奥演讲视频提炼应对技巧
6. 实战演练与反馈优化:小组模拟、同伴互评与教师即时指导结合,强化技能应用
本次公开课再次印证了互动式教学与真实场景结合的有效性,为学院教学改革注入新动力。
| 
 | 
 | 
 | 
| 
 | 
 | 
 | 
撰稿:彭晓妍 审核:丰海利
外国语学院
2025年3月17日